小普接着问:“那‘哀者胜矣’,为何哀伤悲痛之人反而能取胜呢?这与常理相悖啊。哀者往往处于劣势,力量似乎也更为弱小,怎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扭转战局呢?”
老子目光深邃,说道:“所谓哀者,常是被侵犯、受欺凌一方,其深知自身处境艰难,故而心怀悲愤,众志成城。为保卫家园、亲人等珍视之物而战,此等决心与意志坚如磐石,力量无穷。如那被逼迫至绝境的困兽,其爆发之力往往惊人。且哀者常能得到民众之支持,民众感其悲苦,愿与之同仇敌忾。古时有一国,遭邻国侵略,国土沦陷大半,然其军民上下一心,皆因对故园之爱与失土之哀,奋勇抵抗,最终逆袭复国,便是哀者胜之典范。”
小普眼珠一转,再问道:“老君,若在这‘不敢为主而为客’中,一味等待,会不会错失良机呢?毕竟战机稍纵即逝,如何精准把握这其中的度呢?”
老子手抚衣袖,缓缓而言:“此中关键在于将领之洞察与决断。虽为客,但并非消极等待,而是时刻关注敌军之变化,犹如猎鹰在空中盘旋,紧盯猎物一举一动。一旦敌军出现混乱、补给线断裂、内部矛盾激化等可乘之机,便能迅速出击,毫不迟疑。此需将领有超凡之耐心与敏锐之洞察力,方能于被动中寻得主动,在看似无为中实现大为。”
怡宝思索片刻,又道:“老君,这‘行无行’之境界,要如何训练士兵才能达到呢?是靠阵法的巧妙编排,还是有其他特殊的训练之法?”
老子笑道:“阵法自是其一,通过特殊阵法可使士兵在行进间相互配合,隐匿气息与行踪。然更重要的是士兵之心性修炼。使其内心沉静,不为外界所扰,行动时仿若一体,听从指挥又不失灵动。可通过冥想、模拟实战等多种方式,让士兵们习惯在各种复杂环境下保持隐蔽与静默,久而久之,方能实现行无行之境。”
小普与怡宝听后,皆陷入沉思,默默体悟着这一章的深刻内涵,彼此对视一眼,皆看到对方眼中对“道”的进一步敬畏与思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