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师城西,一间酒楼内,几人正坐在一起,满脸愁容。
“我们上书的折子,没有丝毫作用,皇帝就这样同意了汉王回去,真是一种不幸,是我们这些文人的不幸。
大明还是需要太子这样的仁德之君啊,唯有太子上位,我等才能尽情施展才华,治理天下。”
“太子身子有恙,宫中隐隐有风声传来,长孙殿下将来应是太孙,我们更应该肩负起太孙的教导才是。
大明的未来,在太孙身上,我们应当重视,宫内那几位夫子,能力恐是不足教导长孙殿下,我们应当向皇上上书才是。”
黄淮、杨士奇两人先后出声,一人说着朱高煦返回的事情,一人说着朱瞻基的事情。
两人的话语无不透露出如今大明的主宰是一个武夫天子的事实,表达着文人如今地位低下,想要改变的心。
这次的事情,让所有人都很是意外,他们其实可以接受朱棣就这样放朱高煦回去,但他们无法接受的是,他们这么多人,上了那么多折子,朱棣选择了无视,没有找他们进行任何商议。
如今坐在这里的,要么是内阁成员,要么是东宫重要成员,但朱棣没有找他们商议决定,没有给他们任何反馈,更是连朱高炽都不知道,没有跟他们说任何风声,就这样让朱高煦回去了。
这样的结果,不是他们想看见的,也是他们每个人都无法接受的。
朱棣有这么重大的决策不与他们商议,对他们这么多人这么大的意见不予参考,他们很是寒心。
这时另一边的杨荣也在此刻出声。
“胡阁老,如今你为内阁首辅,又兼任永乐大典主持事宜,当牵头上书,由胡阁老、杨大学士、黄大学士、金右春坊右谕德负责才是。”
胡阁老,也就是如今的大明内阁首辅胡广,还兼任永乐大典编撰的主持人,这些都是解缙被下狱后,胡广接任。
金右春坊右谕德,则是金幼孜,兼任翰林院侍讲,官阶奉训大夫。
这个金幼孜,其实还有一个故事,其中还包括杨士奇、解缙、黄淮,以及如今的国子监祭酒胡俨。
那就是当初朱棣靖难攻破京城时,大儒周是修准备以身殉帝,以忠臣不事二主,烈女不侍二夫之理念,本及早与杨士奇、解缙、黄淮、胡俨、金幼孜、胡靖等人约定好死节,但最终只有周是修完成约定。
在周是修死后,其余人尽数投到朱棣怀抱之中,反而还联合御史陈瑛追责周是修,只是朱棣没有同意,没有追责而结束。
所以节操嘛,对这些人而言,不是什么,立场什么的,也不是什么,忠心?这个就得分情况了。
而如今的三杨,只有杨士奇位置最高,杨荣也不过才刚荣升太子右庶子,杨溥不过才只是太子洗马,如今的杨溥,也不过是与杨士奇、杨荣、黄淮关系较好,又得朱高炽信任,及自身确实满腹才华,才得以坐在这里。
胡广放下手中茶,看着众人,缓缓出声。
“刚才杨学士所言不错,大明天下不稳,百姓民不聊生,皇帝却是依旧四处用兵,又要扩大奴儿干卫,还准备要提升,更是要行迁都之举,又有北征之意,劳民伤财。
可叹天下百姓,未曾得以休养生息,民不聊生,多地起义,实乃罪过。
大明已经经不起皇帝这般过度透支国力,此乃亡国之兆,然皇帝不听良臣劝谏,如之奈何。
长孙殿下之教导,当重视,大明当继太子之后,再出贤明之君,不可再有武夫天子,不顾天下苍生,乱生战事。
我等当齐心协力,一同上书,当肩负教导长孙殿下之责才是。”
“胡阁老说得极是,我等当如此才是。”
胡广话音落下,其余人纷纷同意。
胡广话说得好听,听着像是为了大明,忧心忡忡,心系大明未来一般,重视大明未来继承人培养。
但说得不好听,还是刚才的问题,在朱棣永乐一朝,这些人觉得文人地位太低了,但因为有朱棣在,他们又无力改变。
朱高炽如今也已成型,明显的仁德之君,但身子抱恙,便是要提前洗脑朱瞻基,开始重文,同时还要防止大明再出武夫天子。
这些人也是没有办法,朱棣那里,他们是半点不敢言其他,没那个胆子,更没有死谏那种气势与决心。
既然改变不了朱棣,那就改变大明未来的皇帝朱瞻基,显得更加容易。
加上朱瞻基本就在联系他们,而他们又天然属于东宫,支持朱高炽,这些天然的关系,显得更加亲近了。
“诸位,此事便如此定下,如今汉王之事,该如何解决?
汉王不在之后,太子对我等,渐渐开始有了防范,这对我等而言,非幸事。
汉王留在京城,不仅可以无忧,反而可以让皇帝与太子的目光放在汉王之上,利于我等。
只是如今,该如何?”
国子监祭酒胡俨的话,让一众人回到现实,这个问题,才是他们这些人今天暗中聚集的原因啊。
每个人都眉头紧皱,如今在京城没有了势力的朱高煦,实在太符合他们心中的完美人选了,可惜如今要离开,他们是真的无法接受这个结果。
忙前走后一起发力,结果没有掀起一点水花,每个人都是不甘的。
“如今大势已定,皇帝未经内阁而下圣旨,我等已经无力更改,但此事,也未尝不是我等的机会。”
金幼孜双眼精光闪烁,看着所有人向他看来,冷笑着继续出声。
“如今大明多地有百姓起义,这不是秘密,汉王从陆路返回,沿途遇到山匪劫道什么的,很正常吧?
若是汉王愤怒,恐有机会让汉王返回京城向皇帝禀明,然此事重大,汉王必然需要久留京师,以待此事查清。
而若是汉王被山匪所劫杀,皇帝必然震动,追查到底,而汉王若死,对谁最为有利?
这个结果太容易猜到了,皇帝必然生疑,恐会牵涉东宫,到那时,太子必然需要我等支持,长孙殿下也必然更加对我等看重。
既然当朝无我等施展之机,那便为下朝而虑,诸位以为如何?”
金幼孜狠辣的笑容出现在脸上,这是他能想到的最优解,无论能不能杀死朱高煦,都不重要,反正能够达到其中一个目的就够了。
如今朱棣为皇帝的永乐一朝,他们已经不抱任何希望,那不如将精力全部用在朱高炽、朱瞻基身上,尤其是朱瞻基。
朱高炽是什么样的人,他们也清楚,只是朱高炽不是武夫皇帝罢了,他们心中最好的人选,依旧还是朱瞻基。
而为什么不是派人刺杀,金幼孜完全没有想过,现在都什么年代了?山匪明明多的是,还用刺杀?
虽然他们没有见过朱高煦打仗,但朱高煦的勇武,这些人都还是听说了的,得派什么样的人刺杀才能成功啊?
更重要的是,派人刺杀太容易留下痕迹,更何况他们还没有那样的人可以派,这就很尴尬。
别看他们几个都是大明的绝对高层官员,但拉出去帮他们打生打死的,还真就没有人。
毕竟蓄养死士这些,已经早就不流行了。